演奏感悟《水之恋》
作者:张阳光
正值创作与编撰盛年的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在连续出版了几本关于七孔和超七孔葫芦丝专著之后,近年又推出了一本全国葫芦丝演奏家们的新创作专辑,湖南岳阳的葫芦丝演奏家汪培康创作的《水之恋》就首选其中。
《水之恋》之所以被选中,用李春华老师的话说,因为它既是一首乡土歌,一幅水彩画,又是一掬汨汨淌过心田的清泉,更是一部深邃人生哲理的故事。
汪培康老师出身于连绵起伏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连云山区平江,从小与玩伴们在大山的怀抱里滚爬,在山泉边掬饮,在山溪里沐足畅游戏水,在河沟里捞虾钓鱼抓螃蟹,天真的童趣成了一幅幅画,一首首诗,一首首小民谣,而这一切离不开水。长大后,他虽投身过火热的军营,玩过摄影,跋山涉水,但在他心中,故乡的山水仍然流淌在血液里,孩时的玩伴总在梦乡,那时开始《水之恋》亦有形于心。
尔后,汪培康老师被悠扬飘逸的葫芦丝所吸引,从此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于是,《水之恋》独奏曲在伴随他学习与成为葫芦丝演奏家的路上久经磨砺,然后呼之而出。
《水之恋》之所以被李春华老师慧眼识珍珠,是因为它有着显著的几个特点:
第一,故事感。《水之恋》结构上看起来似乎是一部抒情性的作品,如果你深入演奏体会,揣摩旋律细节就会发现它的音符音律中韵含了许多的故事,小时候汪老师是他们那群山里孩子中的孩子王,常领着一群活泼可爱,却又玩皮的孩子们,他们在山里比赛爬树,比赛掏鸟窝;放学回家路上在山溪小河里比赛摸鱼抓虾打水仗。同时更匠心独具描写的是,从大山深处地下经过探寻冲击,跌宕起伏中无所畏惧,坚定地冲出山岩,冲向小溪,奔涌朝向大海的水本身的故事。不要小看水的故事,因为正是这水的故事,恰恰体现了作者本人和他们那群山里孩子,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历练过程。
第二,融合感。《水之恋》是一部以湖湘文化为背景,以平江大山为主线,却融合了傣族与撒尼族的的诸多元素的作品,这种地域的多元融合感,与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感,使这部作品既有独特的地域性,又具深厚的民族性,从而既充满了悠美飘逸的葫芦丝韵味,又略显出山歌的山野之色,既包含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缺时尚新潮的正能量。特别是引子部分,对江南水乡优美憩静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立时进入梦境的感觉。
第三,画面感。说到画面感,《水之恋》无论是引子部分,或是第一段,或是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每段都是悠美的一幅山水童趣画,或静或动,或远或近,或速写或特写,或悠然或激烈,或雅致或奔放,层次分明,却又浓淡相宜,张驰有度却又不拘一格。这些画面或是水墨画、或者是油画、水粉画、甚至工笔画,粗细相融,动静结合,远衬近托,无不处处给人一种美感和乐感。
第四,独特感。《水之恋》第三段大量地运用降音,是它与一般作品的不同之处。这些降音符,恰恰是形象地表现大山中的地下水,从泉眼中岩洞中坚定勇敢地奋力冲出的声音,描写的是泉水山水的一种本质,不如说描写了一种人的精神。另外,第二段多处运用了高饰音,更是把冲出山岩冲向大海行进路上的一路高歌水的跳跃活泼姿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而更使本曲特点突出。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多部小说和评论获奖)
[quote]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6-11-18 09:21 发表 我看到的《水之恋》,作者是汪培康和黄海平两位作者。我记得在2013年3、4月份吧,我就在我们论坛上下载的曲谱和示范,但是没有伴奏。曲谱是大笨虫制谱。既然月光大哥喜欢,我就传哈。如果有什么不对之处,再说吧。
感谢春华秋实老师。既然论坛发过,传来没关系。我再找示范听听。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